雄安红色教育基地如何铸就干部务实作风
雄安红色教育基地如何铸就干部务实作风
在新时代背景下,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重要承载地,其干部队伍建设始终与红色基因传承紧密结合。近年来,雄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创新培训模式和深化实践教育,推动干部在处理群众矛盾、制定发展规划等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白天作业、夜宿草窝”的务实作风。这种作风不仅体现了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更展现了新时代干部的责任担当与奋斗精神。
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路径: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雄安红色教育基地以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大田庄东头庙等革命遗址为核心,通过情景模拟、实地调研等方式,将革命历史与新区建设实践深度融合。例如,在雁翎队纪念馆中,学员通过观看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深刻体会“神出鬼没、机智灵活”的水上游击战术精神。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干部在面对群众矛盾时,能够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推动问题解决。
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干部们通过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摒弃“等靠要”思想。例如,容城县在征迁安置工作中,通过“组织谋划、协调推进、督查落实”三大体系,实现11.61万人搬迁任务的高效完成。这种务实作风正是红色教育基地长期熏陶的结果。
干部作风转变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到“行动”
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塑风计划”“强基计划”等创新举措,将作风建设融入干部培训全过程。例如,通过“班主任+督学员+导师”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通过“老雄安人”与“新雄安人”对话活动,传承奋进精神。这些措施促使干部在工作中摒弃形式主义,真正做到“把事了掉、把事办成、把事办好”。
在群众矛盾调解中,干部们以“夜宿草窝”的毅力深入一线。例如,雄安新区某回迁社区通过建立“居民议事厅”,每周三晚上由干部与居民面对面沟通,解决房屋分配、公共设施等问题。这种“白天作业、夜晚服务”的模式,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增强了群众对新区建设的信任感。
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从“历史”到“未来”
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表明,革命精神并非历史的尘埃,而是新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学习雁翎队“打伏击、断运输”的智慧,干部在制定规划时更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感悟塞罕坝人“爬冰卧雪”的坚韧,干部在应对复杂任务时展现出更强的执行力。这种精神传承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未来,雄安红色教育基地将继续深化“学党史、转作风、强机制、提效能”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干部在新区建设中书写更多“起势破题”的时代答卷。例如,通过“青年雄才大学堂”品牌培训,培养更多懂规划、善管理、敢创新的专业化人才,为“千年大计”注入新鲜血液。
结语:以红色基因铸就未来之城
雄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历史+实践”双轮驱动,成功塑造了干部务实、高效、为民的作风。这种作风不仅是新区建设的基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体现。随着“五新”目标的深入推进,雄安新区必将在红色基因的引领下,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