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雄安实践赋能高校思政课:增强针对性与吸引力
以雄安实践赋能高校思政课:增强针对性与吸引力
在新时代的教育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与价值塑造。如何让思政课摆脱传统刻板印象,真正触动学生内心,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的核心议题。雄安新区的建设,作为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国家战略,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
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便备受瞩目。这片曾经的华北平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蝶变。它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等多重使命。建设者们秉持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将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思潮的冲击时,部分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迷茫。一些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方向感到困惑,难以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而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国家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众多怀揣梦想的建设者奔赴雄安,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贡献力量。在思政课上,讲述雄安建设者们放弃原有的优越生活,投身到新区建设中,从基础设施搭建到城市功能布局规划,他们用青春和智慧诠释对国家战略的担当,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浪潮中,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在集体意识与个人利益的权衡上,部分学生更倾向于个人利益,缺乏集体主义精神。雄安新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合作。从规划团队、建筑工人到后勤保障人员,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者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在教学中,分享雄安建设过程中各团队紧密配合,攻克技术难题、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故事,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还会面临学业、就业、社会融入等诸多困惑。在就业选择上,一些学生追求大城市的繁华和高薪,忽视了新兴城市的发展机遇。雄安新区作为一座正在崛起的未来之城,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众多的就业机会。在思政课中,介绍雄安新区在数字经济、绿色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让学生了解到雄安的发展潜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到新兴地区施展才华,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规划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关键。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这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话题紧密相关。通过播放雄安新区生态建设的纪录片,展示白洋淀生态修复后水清河晏、鱼翔浅底的美景,以及绿色建筑、智能交通等城市建设成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绿色发展理念在现实中的生动实践,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将雄安实践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的现实意义。例如,引入雄安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如 5G 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智能城市大脑的建设等,让学生了解到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组织学生开展与雄安相关的实践活动,也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的重要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到雄安新区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新区的建设氛围和发展活力;开展 “我眼中的雄安” 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雄安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增强对国家战略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学术期刊等渠道收集雄安新区建设的资料,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雄安新区的建设实践为高校思政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学生困惑,精准开展思政教育;通过贴近 “三贴近” 原则,增强思政课的亲近感,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且受益终身的课程。深入挖掘雄安实践中的思政元素,将其巧妙融入教学,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强大力量。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让雄安元素在高校思政课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在时代的舞台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