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雄安红色文化,构筑高校思政教育新高地
数字赋能雄安红色文化,构筑高校思政教育新高地
雄安地区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革命战争年代,雄安人民积极投身革命,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宝贵的红色遗迹。从白洋淀的雁翎队,凭借着芦苇荡的掩护,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寇,展现出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到众多无名烈士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在这片土地上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红色记忆是雄安人民的精神脊梁,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大数据时代,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库迫在眉睫。一方面,高校需立足于思政课教学需求,精心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库。经典红色文献是红色文化的理论根基,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决策、思想理念,像《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战略思维和历史使命;红色图像则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历史瞬间,如革命先辈们的战斗场景、劳动画面等,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而红色电影、纪录片,以视听结合的形式,极大地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电影《小兵张嘎》,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了少年儿童在战争中的勇敢与智慧,深受学生喜爱。在构建资源库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审美偏好。如今的大学生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多元化、个性化的内容。因此,资源库的内容可以增加互动性,如设置线上问答、讨论区,让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与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形成联动,共同构建红色资源教育平台。雄安当地有着丰富的红色场馆资源,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照片,生动地再现了雁翎队的战斗历程。高校与这些场馆合作,可以将场馆中的实物资源数字化,纳入红色文化资源库,让学生即使足不出校,也能通过数字技术参观展览,了解历史。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纪念馆的讲解员、红色文化专家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通过这种联动,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切实提升红色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库和红色资源教育平台,对于红色文化育人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红色文化随时随地可学。无论学生身处校园的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就能轻松获取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资源的共享共建能够促进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家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共同完善资源库的内容和平台的功能。这也能让红色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升华,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使红色文化育人在改革中不断加固。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还需加大对数字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确保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展示。同时,要注重资源库和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
雄安地区的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搭建红色文化资源库,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共建,能够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让雄安的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