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雄安发展之势,融传统文化于高校思政教育
借雄安发展之势,融传统文化于高校思政教育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文化多元碰撞,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其文化认同的构建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肥沃的土壤,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深厚的滋养。而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已成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雄安,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彰显出诸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之处,为这一融合提供了独特视角与丰富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从 “和而不同” 的和谐理念,到 “敬业乐群” 的职业道德;从 “克己奉公” 的奉献精神,到 “见贤思齐” 的修身准则,这些优秀文化元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这些内容,能让大学生追溯民族文化的根源,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进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秉持着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以人为本等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在生态建设方面,雄安致力于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践行 “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在城市规划上,雄安遵循传统的对称布局和营城理念,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追求秩序、平衡的美学观念。同时,雄安在建设过程中积极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雄县古地道、安新芦苇画等,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雄安建设元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从多个维度展开。
课程内容的优化是基础。高校思政课程应结合雄安实践,设置相关专题内容。比如,开设 “雄安建设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专题,通过分析雄安在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举措,阐释传统文化中 “道法自然”“节用裕民” 等理念,让学生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认同。还可设置 “雄安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专题,讲述雄安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以及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可利用实地考察、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雄安的建设成果和文化魅力。组织学生前往雄安新区进行实地调研,参观雄安规划展示中心、生态建设项目等,使学生直观了解雄安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成就。另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制作关于雄安建设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微视频、动画等,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开展案例教学,选取雄安建设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举办以 “雄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围绕雄安建设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发表见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开展征文比赛,鼓励学生撰写关于雄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章,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展示雄安地区的历史文物、民俗文化等,让学生在参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还可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与雄安相关的文化调研活动,深入挖掘雄安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保障。思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雄安建设的研究水平,才能更好地将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学校可组织教师参加关于雄安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培训、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关注雄安的发展动态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借助雄安建设这一时代契机,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举措,让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感悟雄安建设中体现的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创新,让这一融合之路越走越坚实,培育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