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雄安新区的教育从规划建设之初,就坚定地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穿始终。这不仅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中,更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体制、育人理念上。例如,在新建和在建的 80 所学校里,都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明确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教育的政治方向不偏不倚
25。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雄安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利用与京津冀 59 所优质学校建立的帮扶合作关系,引入先进的思政教育资源和理念,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日常教学。另一方面,借助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如
白洋淀的抗战故事等,开展特色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家乡历史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使主流
意识形态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5。
为党和国家事业服务:雄安新区的教育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积极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随着高校、央企、科研院所的落地步伐加快,雄安的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当地的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领域输送了大量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更有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的坚定决心,真正做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4。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雄安新区的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智育方面,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德育方面,加强思政课建设,开展各类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同时,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通过丰富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审美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各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白洋淀生态保护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又让他们在实践中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2。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才: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全国引入 33 名优秀校园长和 2600 余名高素质教师,其中高中学段研究生比例达到 75% 以上,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这些优秀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道德风范和专业素养影响学生。二是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普职融通、融合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新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数字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5。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雄安新区的教育始终牢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宗旨。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鼓励他们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持续加强思政课建设: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课堂。加强思政课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课名师。
强化课程思政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等,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在雄安新区的教育发展中,思政引领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反映了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更为雄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不断强化思政引领力,雄安新区的教育必将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