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容东社区:墙绘点亮生活,居民共绘文化传承
在雄安容东社区的一角,一面旧墙开始悄悄变样了。这不是什么艺术家的作品,就是普通居民自己画的。他们把社区当成画布,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变成颜色,画出了一幅幅特别的画。
全家老小齐上阵
有一次,社区组织了一次儿童绘画活动。孩子们在长卷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城市。慢慢地,这种活动变成了社区的日常。大人小孩都不再只是在规定的地方画,他们把整个社区的墙都当成了自己的画布。半年下来,社区里新增了200多幅画,啥年龄段的人都有。
这些画画的人可不是专业的。退休老师用粉笔画出了老房子的样子,年轻的爸妈带着孩子画四季的变化,连外卖小哥都在电动车棚旁边画下了城市的天际线。这些画保留了每个人自己的记忆,同时也成了大家共同认可的社区风景。
画墙里的小秘密
社区的管理员并没有简单地禁止或者鼓励大家乱画,而是想了个好办法。他们在社区里设了个“艺术提案箱”,收集大家的创意,还定期组织画画的培训。当然,也划出了一些地方,让大家自由发挥。这样一来,墙就成了大家情绪的“晴雨表”,有孩子画的童话城堡,也有老人画的过去的故事。
看看数据就知道了,参与画画的家庭投诉率少了37%,邻居们互相交流的次数多了2.1倍。社区活动的负责人说:“艺术成了大家的‘传声筒’,矛盾自然就少了。”这确实证明了“空间就是关系”的道理。
从自家故事到文化传承
有人发现,墙上的画随着时间慢慢变了样。一开始,大家画的大多是自己的家,后来慢慢地,城市地标、传统符号都进来了。有一幅画,高铁穿过麦田,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个人的记忆和时代的变化就在画里“碰头”了。
社区图书馆的统计也挺有意思,墙绘相关的书籍借阅量涨了4.3倍。这说明,艺术真的在改变大家对文化的认识。当年轻人用颜料画老建筑的时候,当孩子们在壁画里找家乡元素的时候,文化传承就已经不再是说教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体验。
让艺术“活下去”
社区还设立了“艺术维护基金”,通过和企业合作、接受捐赠,让艺术能一直持续下去。一家企业赞助的环保颜料,既保护了墙面,也降低了画画的成本。志愿者们还会定期修复褪色的作品,让社区的艺术有了“生命”。
未来的规划里,社区打算开放更多的创作空间,比如可以更换画布的移动展架。这种动态更新的机制,让艺术表达能一直跟上居民的需求。就像一位创作者说的:“墙不是终点,而是对话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