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红色文化赋能干部“实”字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雄安新区以红色文化为根基,通过系统化教育体系,将“实”字精神贯穿于干部培养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更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推动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锤炼务实作风。
一、红色基因塑造干部担当意识
雄安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等,通过鲜活的历史场景再现,让干部深刻体会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理论灌输的局限,使干部在情感共鸣中理解“实”字的本质——即面对复杂问题时,需以务实态度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在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中,干部需协调多方利益,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比对,精准制定政策,体现了红色文化对决策科学性的深远影响。
二、系统化培训强化执行效率
雄安新区通过“学党史、转作风、强机制、提效能”主题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干部培训深度融合。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学员需通过模拟实战演练,学习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效完成任务。例如,通过“黄豆计数法”分配乡村振兴资金,既锻炼了干部的统筹能力,也强化了其对基层需求的敏感度。这种培训模式要求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深入一线收集真实数据,避免脱离实际的决策。
三、文化传承激发创新思维
雄安新区的红色文化不仅注重历史传承,更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字孪生城市”管理系统培训中,干部需通过大数据分析解决防汛应急响应问题,这一过程与革命时期“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思维形成呼应。例如,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设中,干部通过引入智慧管理理念,将“绿色、现代”设计原则落到实处,展现了红色文化对创新实践的推动作用。这种思维训练使干部在面对新挑战时,既能坚守原则,又能灵活应对。
四、制度保障推动作风落地
雄安新区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将“实”字要求纳入干部评价体系。例如,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干部需定期汇报阶段性成果,并接受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这种制度设计倒逼干部在工作中注重实效,而非形式主义。此外,新区还通过“五日淬炼”等短期培训,要求干部将学习成果直接应用于具体任务,如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产业集群等,确保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总结来看,雄安新区通过红色文化与干部培养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以史育人、以实促干”的长效机制。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干部的综合能力,更为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雄安将继续深化红色文化教育,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