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红色教育基地:激活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密码
一、红色资源的整合与激活:基层治理的精神基石
雄安新区作为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其基层治理体系的构建始终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底色。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基层治理的鲜活教材。这些基地通过展示革命文物、还原历史场景,将“雁翎精神”“小兵张嘎”等红色符号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精神动力。
在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基层党组织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创新“党建+红色文化”模式,将革命故事融入社区议事会,通过“红色故事会”“老党员讲党课”等形式,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这种将红色文化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的实践,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形成“红色基因+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
二、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基层治理的组织创新
雄安新区通过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网络,将红色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如中国中化总部大厦项目,成立联合党委和党员先锋队,通过“支部建在项目上”的模式,实现了土地出让、管线迁移等难题的快速解决。这种“红色引擎”机制不仅保障了项目进度,更在实践中培养了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来源:中国雄安官网)。
在社区治理层面,容西片区西泉社区党支部以儿童为支点,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发动家庭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他们利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儿童之家”,开设公益课程,并组建儿童志愿服务队,成功将社区儿童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转化为居民共建共享的治理实践。这种“红色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红色教育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形成了可复制的治理经验(来源:中国雄安官网)。
三、红色文化的价值转化: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
雄安新区通过“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经济动力。安新县端村镇东垒头村党支部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智慧产业园,通过跨区域党建联建对接山东潍坊蔬菜产业,带动村集体年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这种“红色引擎+产业振兴”的路径,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持续的物质基础(来源:中国雄安官网)。
在矛盾调解领域,红色教育基地的历史叙事成为化解纠纷的重要工具。龚庄社区通过组建由回迁党员、楼门长和物业管家组成的“三人小组”,利用红色故事中的团结精神,成功调解了架空层杂物堆积等邻里矛盾。党员何套来作为“三人小组”成员,以“小家服务大家”的红色理念为引导,推动居民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柔性化。
四、未来展望:红色引擎的深化与拓展
面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复杂挑战,雄安新区正进一步深化红色教育基地的功能拓展。通过建立“红色教育+研学实践”体系,如白洋淀景区的“跟着老电影去旅行”精品线路,吸引全国上千个机关团体开展党性教育,年接待游客超260万人次(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这种“以红促旅、以旅彰文”的模式,不仅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更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雄安新区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革命文物进行保护与展示,如雁翎队纪念馆的虚拟展厅,让红色资源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红色教育的覆盖面,更为基层治理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来源:新华日报)。
结语
雄安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通过资源整合、党建引领、价值转化,构建了“以红铸魂、以红聚力、以红兴业”的治理新模式。这种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不仅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更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雄安样本”。未来,随着红色引擎的持续深化,雄安新区必将在传承红色基因中书写更加辉煌的基层治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