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红色教育基地:新时代精神滋养的鲜活源泉
雄安新区红色教育基地:新时代精神滋养的鲜活源泉
一、历史底蕴与时代使命的交汇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不仅肩负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任,更是一片承载深厚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新区通过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敬业学校旧址、南冯陵园等教育基地,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这些基地通过实物展陈、情景再现和互动体验,生动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例如,雁翎队纪念馆以“水上游击战”为主题,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展现了革命先辈“芦苇荡中显锋芒”的智慧与勇气,成为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感悟初心使命的重要课堂。
二、教育形式创新激活红色基因
雄安新区红色教育基地注重形式创新,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融合,增强感染力与参与感。例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打击日寇”的战斗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敬业学校旧址则结合校园活动,推出“红色故事进课堂”项目,邀请抗战老兵讲述亲身经历,以“沉浸式”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此外,新区还通过拍摄《赓续奋斗使命》专题片、举办大型话剧巡演等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新媒体传播矩阵,使教育内容更贴近时代需求。这种“动静结合”的模式,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赋予了红色教育更强的活力。
三、服务发展大局的实践价值
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孵化器。雄安新区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赴红色遗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例如,中铁二局项目部在容东片区建设者之家开设党史讲座,邀请老党员分享奋斗故事,激励青年建设者以“铁军精神”投身新区建设;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则通过“非遗+党建”模式,将芦苇画制作技艺融入红色教育,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强化了基层治理能力。这些实践表明,红色教育基地正通过“学史力行”的路径,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支持。
四、面向未来的传承与拓展
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红色教育基地的功能定位也在不断升级。一方面,新区通过“馆校共建”扩大教育覆盖面,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与雄县中学合作开发红色课程,将伟人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教育网络,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党史青年说”系列视频,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精准触达。未来,这些基地还将进一步挖掘“雁翎队精神”“敬业学校红色基因”等特色资源,打造京津冀区域党性教育高地,为更多群体提供精神滋养。
五、结语:以红色之光点亮时代征程
雄安新区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证明,红色文化既是历史的记忆载体,也是新时代奋进的灯塔。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深化实践内涵,这些基地正为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注入“敢闯敢拼、甘于奉献”的精神力量。站在“千年大计”的历史坐标上,雄安新区的红色基因将继续以鲜活的姿态,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