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雄安实践为笔,绘就思政理论新篇
发布时间:2025-02-05
以雄安实践为笔,绘就思政理论新篇
一、挖掘经典,启迪思想智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这些经典著作的内涵,并与雄安新区建设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分工与协作的论述,为理解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视角。雄安新区的建设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从城市功能定位到产业布局,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配套,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协同推进。例如,雄安新区在规划之初就明确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使命,同时注重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这一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雄安新区建设中的具体案例,让他们明白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从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又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平等、自由和正义的阐述,与雄安新区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城市目标相呼应。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无论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还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都体现了对人民平等权利的尊重和保障。通过这些实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抽象的思想,更是指导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幸福的行动指南。
二、融入成果,把握时代脉搏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将这些成果及时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结合雄安新区的建设实践进行讲解,能够确保思政课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了生动实践。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清淤治污、补水通航等措施,使白洋淀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重现了 “华北明珠” 的风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案例,深入讲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理论,也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雄安新区积极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入驻。通过对这些实践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使学生深刻领会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伟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坚持 “结合”,厚植信仰根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也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的重要遵循。雄安新区的建设正是这 “两个结合” 的生动典范。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来看,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大局,着眼于解决北京 “大城市病” 问题,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雄安新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例如,雄安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中铺设在地下,避免了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这一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即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促进社会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看,雄安新区的建设融入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雄安新区的建筑风格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采用了大量传统建筑符号和工艺,如四合院、坡屋顶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雄安新区还注重挖掘和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白洋淀文化、燕赵文化等地域文化。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雄安新区的文化内涵,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文化元素背后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明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力,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以雄安实践为切入点,注重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理论化,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涵、及时融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坚持 “两个结合”,思政课将以更加丰富、生动、科学的内容,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让我们以雄安精神为动力,在思政教育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未来的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雄安实践中的更多细节和案例,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