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雄安担当为笔,绘高校思政教师新篇
雄安,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从规划伊始便备受瞩目。它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是创新驱动的前沿阵地,处处彰显着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这种独特的雄安气质,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成长与育人工作注入了鲜活的动力源泉,也提出了全新的时代要求。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在雄安新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他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更为深刻、透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同闪耀的灯塔,照亮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道路。教师们要能够精准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以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等实例,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让抽象的理论在现实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使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雄安实践进行深入讲解。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其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举措,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从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全程,到智能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各个环节,教师们要将这些鲜活案例融入课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以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决心,进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矢志不渝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然而,仅有专业知识的深厚积累远远不足以担当起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任,文化素养同样是思政教师不可或缺的 “羽翼”。
雄安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地处燕赵大地,燕赵文化自古以来就蕴含着慷慨悲歌、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思政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地域文化瑰宝,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同穿越时空,探寻古代雄安地区仁人志士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雄安又是多元文化汇聚融合之地,随着新区建设的推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带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汇聚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在文化交流碰撞中汲取养分,拓宽视野。
此外,教师自身若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便能为思政课堂增添别样魅力。以雄安城市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理念为切入点,探讨艺术与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领悟到文化艺术对城市灵魂塑造的重要意义,引发情感共鸣,使思政教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一场启迪心灵的文化盛宴。
聚焦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知识传承维度看,大学生能否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讲解水平。教师要善于运用雄安新区建设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之道,如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为学生剖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助力学生吃透经典理论知识,为其未来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筑牢思想根基。
于文化传承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雄安有着独特的传承脉络。思政教师应担当起传承发展的桥梁角色,挖掘雄安本地的传统民俗、民间技艺,像雄州黑陶制作技艺、安新芦苇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对美的执着追求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更是思政教师的核心任务。在雄安,处处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场景。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参与雄安建设的劳动者们敬业奉献的精神为榜样,用自身言行诠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课堂内外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学生深入雄安建设一线,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建设者们的交流互动中,感受爱国情怀的澎湃力量,体会敬业精神的脚踏实地,领悟诚信友善的人性温暖,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思政教师的影响力贯穿始终。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关注雄安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动态,提升政治敏感度,培养国际视野;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拓宽学生知识边界,涵养人文精神,使其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依靠高尚的道德品质,言传身教,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为强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担当之力,以雄安为依托的实践路径已然明晰。
实地研学雄安是成长的起点。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奔赴雄安新区,亲身感受这座未来之城从蓝图规划到破土动工,再到日新月异的建设过程。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领略智能科技与政务服务的完美融合;于白洋淀边,思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之道;在建设工地,体悟劳动者们的辛勤付出与拼搏精神。通过实地感悟,丰富教学素材,让雄安精神融入教师血脉,转化为课堂上的激情与活力。
持续培训是坚实的支撑。将雄安新区专题培训常态化,邀请参与雄安规划建设的专家、学者入校讲学,剖析雄安发展战略背后的理论逻辑,讲述建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校内开展教学研讨沙龙,围绕如何将雄安元素全方位融入思政课程设计、课堂互动、实践教学等环节集思广益,打磨教学技艺,提升教学质量。
科研创新是奋进的动力。鼓励教师以雄安为研究重点,探索新时代城市建设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路径,撰写高质量论文、编写特色教材。深入研究雄安新区在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政教育价值,用科研反哺教学,提升专业权威性,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搭建交流平台是攀升的阶梯。校内举办教学成果展、学术分享会,展示教师的雄安主题教学课件、实践活动案例等,促进相互学习;选派骨干参加全国性思政教育论坛,与同行切磋交流,分享雄安思政教育经验,紧跟前沿动态,拓宽教育视野。
当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以雄安担当为指引,砥砺奋进,不断提升专业与文化素养时,便能为大学生点亮理想之光,助力他们成长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雄安新区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书写属于雄安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