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80892759
18503294829
综合要闻

雄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多元协同与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2024-11-21 人气:

雄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多元协同与模式创新


一、雄安新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语境
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新时代的苍穹中闪耀。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战略价值的国家项目,它不仅重塑着地域的经济格局与城市风貌,更如同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文化富矿,为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开启了全新的视域与语境。


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上,创新与发展的气息弥漫在每一寸空间。雄安新区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范例,其对于高端科技人才、创新思维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强烈需求,如声声号角,催促着高校思政教育做出积极回应。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肩负着为雄安新区输送德才兼备建设者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必须精准对接雄安新区的战略目标,将创新精神、绿色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意识等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浸润时,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时代的脉搏,自觉地将个人成长与雄安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成长为既拥有扎实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协同要素分析

(一)要素协同:知识、价值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高校思政教育涵盖丰富多样的要素,其中专业知识、思政价值观念以及实践活动是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雄安新时代背景下,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知识是思政教育的基石。以雄安新区的建设需求为例,涉及城市规划、环境科学、智能科技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巧妙地将这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比如,在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中,讲解雄安新区的整体布局规划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使学生明白,每一个建筑的布局、每一条道路的规划,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对国家发展战略、人民幸福生活的深度关切与责任担当的体现。


思政价值观念则是思政教育的灵魂所在。在雄安新区的建设历程中,涌现出无数彰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事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例如,讲述雄安新区建设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舍小家为大家,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在新时代背景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活动是连接知识与价值的桥梁。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与雄安新区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研雄安新区的生态保护现状、参与社区建设规划项目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同时亲身体验到思政价值观念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在参与雄安新区的生态保护调研时,学生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分析,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能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价值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

(二)主体协同:教师、学生与社会力量的合力构建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涉及多个主体,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力量在其中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实现三者的协同合作,才能构建起强大而有效的育人体系。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导者,在雄安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思政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深入了解雄安新区的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以及建设需求。教师应积极参加与雄安新区相关的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将雄安元素融入教学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雄安新区的创新政策、人才引进战略等内容融入到思政课堂的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关注雄安新区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对象,也是未来雄安新区建设的主力军。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来。例如,组织学生成立雄安新区研究社团,开展与雄安新区相关的课题研究、文化创意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雄安新区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前景,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也能够促进彼此的成长与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


社会力量是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补充。雄安新区的企业、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等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实践经验,高校应积极与这些社会力量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与雄安新区的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邀请雄安新区的文化名人、建设功臣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分享经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雄安新区的建设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三)关系协同: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


在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中,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才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


课内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雄安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创新课内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雄安新区的建设项目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雄安新区的建设理念、技术创新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雄安新区建设纪录片、展示雄安新区规划效果图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课外实践是课内教学的延伸与拓展。高校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举办雄安新区文化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在雄安新区文化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文艺表演、文化展览等形式展示自己对雄安新区文化的理解与创意,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其他同学的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参与雄安新区的社区关爱行动、环保公益活动等,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念。


线上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例如,建设雄安新区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发布与雄安新区相关的思政教学资源、新闻资讯、学术研究成果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讨论活动,如围绕雄安新区的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辩论、话题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线下教育则注重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研讨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同时,线下的实践活动、文化讲座等也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雄安新区的建设氛围和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

(四)场域协同:校园、社会与网络空间的深度交融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的场域涵盖校园、社会与网络空间三个维度,实现这三个场域的协同合作,能够为学生营造全方位、沉浸式的育人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高校应积极营造具有雄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雄安新区文化长廊、雕塑景观等,将雄安新区的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同时,开展与雄安新区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雄安新区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激发学生对雄安新区的热爱与关注。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


社会是思政教育的大课堂,雄安新区的建设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高校应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参观、调研与实践。例如,参观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展览馆,让学生全面了解雄安新区的规划蓝图与发展愿景;深入雄安新区的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雄安新区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机遇;参与雄安新区的社区建设项目,让学生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网络空间是当今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场域。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如开发思政教育手机应用程序、建立网络思政教育虚拟社区等。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推送与雄安新区相关的思政教育信息、文化作品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同时,利用网络空间开展互动式思政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雄安新区网络文化创作大赛、线上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网络空间与校园、社会场域的有机融合。


三、构建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模式

(一)以文化为纽带,增强育人亲和力


文化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精神纽带,在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模式中具有核心地位。雄安新区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燕赵文化的厚重底蕴、白洋淀水乡文化的灵动婉约以及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文化、奋斗文化等。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中。例如,以燕赵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文化研讨活动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燕赵大地自古以来的英雄事迹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白洋淀水乡文化为背景,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创意实践活动,如创作以白洋淀为主题的绘画、诗歌、音乐等作品,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水乡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创造力。


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与雄安新区文化的互动交流。例如,举办雄安新区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雄安新区的民间艺人、文化传承者走进校园展示传统文化技艺,如芦苇画制作、雄安戏曲表演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雄安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展校园文化进雄安活动,组织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优秀文化作品带到雄安新区的社区、企业进行展示与交流,传播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与雄安新区文化的融合发展,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二)以创新为驱动,提升育人感染力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在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模式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升育人感染力的关键。


在雄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雄安新区建设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雄安新区的规划师、建设者、居民等,在情境体验中深入了解雄安新区建设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体验环境。例如,通过 VR 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雄安新区未来的智慧城市景象,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雄安新区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高校还应创新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例如,将学生参与雄安新区相关实践项目的成果、在文化创意活动中的表现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提升育人感染力。


四、结论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协同各要素、主体、关系和场域,构建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思政教育文化育人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挖掘雄安新区的文化宝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为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舞台上绽放绚丽光彩。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8503294829

行程咨询

0311-80892759


老师微信
雄安教育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