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党建培训:3 招激活组织活力
很多人以为,把大家拉到教室里念文件、看视频,就算完成了一次党建培训。雄安不这么干。新区党工委发现,组织活力的核心不是 “灌输”,而是 “点燃”。于是,他们把课堂拆成三段:一段在工地,一段在街巷,一段在线上。三段之间没有固定顺序,谁先到谁先学,谁学透谁领学。顺序乱了,思维反而活了。
第一段工地课,把钢筋水泥当黑板。工程师、农民工、社区书记围成一圈,讨论 “塔吊怎么摆才不影响居民采光”。表面是技术,暗线是 “群众利益优先”。讨论结束,党员把共识写进施工日志,第二天塔吊就挪了位。居民发现:党员说话算数,组织就在身边。
第二段街巷课,把社区公告栏变成 “问题墙”。谁家有漏水、谁楼道灯坏了,贴张便利贴就能上墙。党员认领便利贴,24 小时内必须回复。回复不是 “已转办”,而是 “已到场”。一位老党员说:“以前培训学的是理论,现在培训练的是腿脚。” 腿脚勤了,组织的毛细血管就通了。
第三段线上课,用小程序做 “闯关游戏”。每闯一关,系统自动推送下一关的 “隐藏任务”。有人领到 “给环卫工人送一杯热水”,有人领到 “帮外卖小哥找停车位”。任务完成,积分到账,积分可换书券、球票,也可兑换 “与书记共进午餐”。午餐不聊成绩,只聊困惑。书记说:“你们提的每个问题,都是我下周的调研题目。”
三段课串起来,形成一条 “学习 — 行动 — 反馈” 的隐形链条。链条没有终点,只有循环。循环越快,组织活力越旺。新区组织部统计,半年内党员人均参与社区治理时长从 3 小时跃至 18 小时,群众满意度提升 27 个百分点。数字背后,是一套 “去中心化” 的机制:谁发现问题,谁就是组长;谁解决问题,谁就能开课。
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乱?雄安的答案是:乱一点才有活水。他们把 “三会一课” 拆成 “微会议”“微党课”,十分钟就能开一场,地点可以是食堂、公交站、甚至电梯口。时间短了,内容必须精;地点散了,参与反而广。一位 90 后党员说:“以前开会要请假,现在开会像刷短视频,随手就点进来了。”
更关键的是,培训成果不再锁在档案柜,而是挂在 “活力指数” 大屏。指数由群众打分、任务完成度、创新建议数三项构成,每周更新。排名靠后的支部,书记要公开复盘;排名靠前的支部,要把经验写成 “操作手册”,供全区复制。手册不厚,每页只有一句话,比如 “把问题墙设在菜市场门口,流量最高”。
有人问:这套做法能持久吗?雄安党工委的回应是:只要城市在生长,问题就在更新,培训就不会停。他们把每年 7 月定为 “活力月”,所有课程重新洗牌,旧题库封存,新题库来自上半年群众投诉的前 100 个问题。培训跟着问题走,组织跟着群众走,活力自然跟着组织走。
下课铃响,不是结束,而是下一节课的开始。雄安党建培训,没有毕业典礼,只有持续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