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80892759
18503294829
综合要闻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5-09-18 人气:

于长明

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协同发展,有利于应对当代人才培养挑战。其中,校园文化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学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显性方式传输理论知识、进行价值引领,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二者育人目标高度契合、育人路径相互补充,可共同构建“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相结合的育人生态,实现文化育人和思想育人同频共振。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因此,需要打破二者“各自为战”的壁垒,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机制联动,为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价值共通为核心,构造内容融合体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需要发挥文化浸润力和思政引领力作用,让二者相互赋能、同频共振。一方面,可以提炼价值符号。价值符号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交汇点,包括校训、校史等内容。高校可对校史中的关键事件、重要人物和精神传统等进行系统梳理,凝练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通过开设主题展览、研发校史读本等,推动价值符号融入师生内心深处和日常行为。榜样是价值符号的鲜活注脚,包括师生典范、校友标杆等,比如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的王大珩,用一生诠释了“国家的需求,就是我追求的事业方向”的信念,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供了范例。可通过开设榜样讲堂、开展“身边的榜样”评选和校友访谈等活动,将个人故事上升为群体价值,使价值符号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引。另一方面,可以整合“思政+文化”课程资源。构筑二者协同育人路径,需要突破“思政课讲理论,文化课讲技艺”的壁垒,让思政课和文化课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兼顾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提高思政课程的感染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用文化故事阐述思政理论,提高和加深思政课的温度和深度。提高文化课程的引领力,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比如,艺术鉴赏课组织学生赏析红色主题艺术作品,使其体会背后蕴含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

2509187bwhbwhb07bc-x600.jpg

以场景浸润为抓手,打造环境育人场域。让校园的一砖一瓦都成为育人载体、一墙一廊都成为育人元素,让学生的日常行走、驻足参观都能受到熏陶,需要以场景浸润为抓手,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环境育人场域,推动思政教育价值内核融入校园文化的物质空间和活动场景。对此,其一,可打造“红色景观带”,用历史记忆唤起初心。在校园内设立党史文化长廊,以图片、文字、影像等多种形式再现建党以来的关键节点,讲述英雄故事。开设“校史记忆角”,利用老照片、实物展品等,讲述学校发展历程。建设“榜样雕塑群”,将革命先烈和时代楷模的形象融入校园景观中,让学生在晨读、漫步、休息时体会“信仰”“担当”“奉献”等价值符号。其二,可设立主题功能区,推动思政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利用教学楼走廊设置“学术道德墙”,讲述科学家坚守真理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图书馆开设“经典阅读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在宿舍区域促进“文明修身”,设立“生活小哲学”“心理健康小秘诀”等板块,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三,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理解价值内涵。开展“非遗中的思政课”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在讲述专门技艺的同时,弘扬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守正创新的意义。举办“红色校史剧展演”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扮演校史中的角色,加深学生对家国大义的理解。

以队伍协同为支撑,强化育人主体合力。强化育人主体合力,需要推动不同岗位的育人主体打破身份壁垒,将“单打独斗”转化为“协同作战”,以筑牢立德树人的实践根基。具体而言,其一,可重构角色定位。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领航员”,需要系统、精准地向学生传递党的创新理论,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的思政素材,用科学的话语阐释思政理论内涵。比如,思政课教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时,可结合校训引导学生解读“爱国”“敬业”在校园中的具体表达,推动理论深度和文化温度的有机统一。辅导员作为“日常引导者”,需要将思政要求融入班级文化,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文化实践等形式,让思政理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专业教师作为“隐性育人者”,需要挖掘专业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其二,可提升协同能力。可开展“双向赋能”培训,定期组织跨学科学习活动。可开设“校园文化解读工作坊”,邀请校史专家、文化学者进入校园,向思政教师讲解学校精神传统。可举办“思政元素挖掘培训班”,组织专业教师参与,由优秀思政教师提供讲解示范。还可建立“思政导师+文化导师”结对机制,组织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史馆馆员等共同参与,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一项多主体、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筑牢精神根基,推动文化血脉和思政灵魂同频共振;织密育人网络,促进静态环境和动态活动皆成课堂;凝聚育人合力,组织各个岗位教育者奏响育人交响乐,三条路径相互支撑,可弥合认知与实践的鸿沟,打破专业与思政的壁垒,引导学生明确前行方向、触摸信仰温度、汲取成长力量,培养更多兼具深厚文化素养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支撑和力量。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物理学院)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8503294829

行程咨询

0311-80892759


老师微信
雄安教育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