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课程突围:3大特色锻造新区铁军
《第一笔怎么落?——雄安干部培训的七段速写》
白纸上最难的,从来不是画满,而是第一笔落在哪里。雄安开建之初,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更谈不上教材与讲师。有人发愁:这课怎么开?我偏不信。没有教室,就把工地当黑板;没有讲师,就把局长拉上台。七零八落的条件,反倒逼出一套“野路子”。
一、精神课:让石头开口
清晨六点,大巴晃晃悠悠,把学员拉到平津战役旧址。冷风里,大家排队听讲解,手冻得通红。有位小伙子盯着残墙半晌,突然举手:“老师,这墙会说话。”他后来去了征迁一线,三个月没回家。墙当然不会说话,是血与火的故事替它开口。精神课不讲大道理,只让石头自己讲。
二、专业课:图纸铺在地上
智慧管网课没有PPT。老师把蓝图往地上一铺,十几双鞋踩来踩去,边踩边改。有位女学员把雨水管径从800毫米改成600毫米,省下钢材两百吨。数字冷冰冰,省下的钱却够修半条人行道。她说:“图纸是死的,踩一踩就活了。”
三、师资课:局长变身讲师
暴雨夜,水务局长被急召回课堂。他浑身湿透,开口第一句:“刚才闸门卡住了,我差点被冲走。”学员屏住呼吸。他接着讲怎么调蓄、怎么分流,讲完黑板上一滩水。没人记笔记,全记在心跳里。专家不在远方,就在雨里。
四、外省课:把“想不到”带回来
去年七月,大巴又出发,这次去了苏州。行政审批窗口前,学员小李看见一位老太太五分钟办完社保,喃喃一句:“我们那儿得跑三天。”回雄安后,他把窗口从八个减到三个,排队时间缩成二十分钟。差距不是技术,是心里有没有装人。
五、共享课:邻县来敲门
课程刚成型,周边县市的组织部就拎着笔记本上门:“能不能抄作业?”我们不藏私,把讲义、案例、甚至踩过的坑全摊开。某县组织部长看完,叹口气:“像精准滴灌,缺啥补啥。”资源共享,难题一起扛,路就宽了。
六、升级课:三个月换一次血
课程更新周期压到九十天。为什么?新区跑得快,教材必须小步快跑。专家团队每月开一次“吵架会”,争得面红耳赤,只为删掉两句过时条文。评估不再数学时,只看学员回到岗位能不能把问题钉在墙上,再拔掉。
七、最后一问:课堂的边界在哪?
有人问我:这套办法能复制吗?我反问:你敢不敢把教室拆了?当工地与课堂连成一片,学习就成了生产力。雄安的课,从来不是课,是把人放进风里雨里,逼他自己长出骨头。第一笔已落,下一笔,你握笔的手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