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80892759
18503294829
综合要闻

雄安红色教育创新:多元共治赋能干部培训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4-21 人气:

雄安红色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实现了政策执行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变,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干部教育模式的升级,更折射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通过整合红色教育资源、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培训载体,雄安新区将干部培训打造为政策落地的“实践课堂”,推动政策执行从单一行政指令转向多元主体共建共治,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红色教育与政策执行创新的双向驱动

雄安新区依托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政策执行与干部培训深度融合。例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西柏坡革命圣地等教学点,通过沉浸式教学让干部在历史场景中深化对政策的理解。同时,培训课程设置紧扣“多元共治”主题,如《雄安千年大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讲座,引导学员从单一政策执行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这种“红色基因+政策实践”的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培训中“学用脱节”的难题,使政策执行更具系统性和落地性。

多元共治模式的实践路径

雄安新区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培训体系。在“塑风计划”中,通过“班主任+督学员+导师”五位一体督导机制,强化干部作风;在“强基计划”中,雄才学院联合三县党校、京津冀优质课程资源,形成跨区域培训网络。此外,引入企业、高校等社会力量,如与唐农万物生态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沙产业培训案例,将生态保护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课程。这种多元主体协同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培训的封闭性,让政策执行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

数字化赋能与长效机制建设

雄安新区依托“雄安E党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体系。该平台整合了河北、北京等地的网络课程资源,支持“夜校+”“周末课堂”等灵活学习形式,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学员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培训与政策执行需求精准匹配。例如,针对基层治理痛点,开发“矛盾纠纷化解”“智慧社区建设”等专题模块,推动政策执行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此外,出台《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确保多元共治模式长效化运行。

社会协同:从单向管理到双向互动

雄安新区在培训中强化社会协同理念,例如“青年雄才大学堂”实行“课前分享、课后小结”制度,鼓励学员结合实际工作案例研讨政策落地难点。在“老雄安人与新雄安人对话”活动中,通过代际经验交流,促进政策执行方式的迭代升级。同时,引入群众监督机制,如在容东智慧体验中心设置“政策执行反馈墙”,收集居民对培训成果转化的评价,形成“培训-实践-反馈”的闭环管理。这种双向互动机制,使政策执行从“政府单打独斗”转向“社会共同参与”。

成效与启示:政策执行效能的全面提升

多元共治模式实施后,雄安新区干部培训的政策转化效能显著提升。据统计,2024年通过培训孵化的“智慧社区治理”“生态产业协同”等项目,推动政策落地效率提高40%以上。同时,干部队伍作风明显改善,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培训体系后,相关投诉量下降65%。这一实践表明,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数字化支撑、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政策执行可实现从“被动落实”到“主动创新”的跨越,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样本。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8503294829

行程咨询

0311-80892759


老师微信
雄安教育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