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辉映新画卷:雄安以红色动能激活生态文明新范式
作为承载“千年大计”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不仅以“未来之城”的科技与创新闻名,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入红色基因,开创了“党建领航、生态筑基、红绿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白洋淀的碧波重生到千年秀林的郁郁葱茏,从红色文旅的深度融合到党群共建的生态实践,雄安正以红色动能激活绿色发展新引擎,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书写鲜活样本。
红色基因铸魂:党建引领生态治理顶层设计
雄安新区将红色精神融入生态治理的顶层设计,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共识。例如,安新县黄湾村以党支部为核心,构建“党员干部+群众组织”四级网络管理体系,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河北省与雄安新区成立联合领导小组,统筹白洋淀修复与千年秀林建设,形成政策与法治协同的生态保护网络。红色基因成为生态治理的“指挥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红绿融合实践:红色精神激发绿色发展动能
依托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雄安将生态保护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白洋淀通过修缮抗战遗址、打造“雁翎队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以“痛击日寇包运船”实景演出等创新形式,让生态旅游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同时,党建引领下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淀等工程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从11%跃升至35%,白洋淀水质稳定达Ⅲ类标准,鸟类物种增加89种。红绿交织的实践,让生态修复与精神传承同频共振。
红色文旅赋能:生态经济与红色IP协同共进
雄安以红色文旅带动生态价值转化,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产业模式。白洋淀景区联合狼牙山、冉庄地道战等红色地标,推出“跟着老电影去旅行”精品线路,吸引超千万人次参观。王家寨村开发芦苇画工坊、观鸟民宿,村民年均旅游收入超20亿元。红色IP与生态经济的结合,既激活了乡村产业,又让“雁翎精神”焕发时代生机。
党群共建长效:红色纽带织就生态保护网络
雄安创新“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将生态保护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容城县薛庄村通过“网格长+小组长”机制,实现环境整治、矛盾调解与生态维护一体化。1800余名志愿者与村民组成“护鸟长城”,常态化开展“爱鸟护淀”行动。红色纽带凝聚政府、企业、群众合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生态保护共同体。
总结段落:红色动能引领未来生态新范式
雄安新区的实践证明,红色基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动力。从顶层设计的政策协同,到基层治理的党群联动;从红色文旅的经济赋能,到生态修复的科技攻坚,红色动能贯穿生态治理全链条。这座“未来之城”以红绿共融的生动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党建引领生态、精神赋能发展”的创新范本,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