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大思政培训赋能企业院校:共筑未来之城,淬炼时代新人
一、引言
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不仅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更是思政教育的“实践富矿”。企业院校参与雄安大思政培训,既是融入国家战略的主动作为,也是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关键路径。通过实地研学、案例教学与数字技术融合,雄安大思政培训为企业院校注入“未来导向”的育人动能,助力其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组织发展与人才培育的双重突破。
二、当前价值:融入国家战略,激发育人创新
1. 践行国家战略,强化使命担当
雄安新区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未来之城”的历史使命,其发展实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企业院校通过参与雄安大思政培训,能够深入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例如,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的实景教学,以全景沙盘和数字化交互系统呈现“一主五辅”空间布局,帮助学员直观领悟“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规划智慧,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
2.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育人实效
雄安大思政培训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沉浸式+数字化”教学模式。如“未来之城·拔节生长”大思政课,通过数字视频微课和实景体验,围绕“科技之城”“生态之城”等主题,将雄安七年的建设成就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企业院校可借鉴此类模式,将工地探访、社区调研等实践环节融入教学,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河北工业大学与雄安新区合作开发的“思政数字地图”,便是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教学吸引力的典型案例。
3. 锻造实践能力,服务产教融合
雄安新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试验田,为校企协同提供广阔平台。企业院校通过参与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等项目的实地研修,能够掌握智慧交通、绿色建筑等前沿技术,并将实践经验反哺教学。例如,某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在雄安零工驿站调研后,开发“数字技能+思政”课程,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工匠”,企业合作满意度提升27%。
三、深远意义:锚定未来需求,塑造发展新动能
1. 培育时代新人,筑牢人才根基
雄安大思政培训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通过“课题调研+志愿服务”模式锤炼学员综合素质。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组织辅导员参与雄安实践研修,将“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雄安精神融入学生管理,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抗压能力,用人单位反馈优秀率达92%。
2. 打造教育品牌,增强社会影响力
企业院校借力雄安IP,可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如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与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推出“雄安实践·思想之光”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建设案例库、开发研学线路,形成“思政+科技”“思政+生态”特色课程体系,吸引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招生规模同比增长18%。
3. 推动区域协同,赋能高质量发展
雄安大思政培训促进京津冀教育资源整合与跨区域合作。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与高校共建“未来思政”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编撰《跟着习爷爷的脚步走雄安》等研学教材,推动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院校参与此类项目,既能共享优质资源,又能通过输出技术成果服务雄安建设,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闭环赋能。
四、结语
雄安大思政培训为企业院校开辟了“立足国家战略、面向未来发展”的育人新赛道。它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纽带,更是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区域协同的战略引擎。随着“数字赋能”“馆校融合”等模式的深化,企业院校将持续释放雄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未来之城”的建设蓝图中书写产教协同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