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课为基,育时代新人,铸雄安之魂
以思政课为基,育时代新人,铸雄安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雄安新区的思政课教学中,应充分结合雄安新区的建设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相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例如,在讲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可以以雄安新区引入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管理模式为例,说明先进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将雄安新区建设中体现的公平、正义、和谐等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身边的实例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雄安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可以成为思政课的生动教材。白洋淀的红色文化、雄安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英勇抗战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开展民俗文化调研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雄安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雄安新区,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做好教材内容的科学衔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例如,在思政课教材中,可以增加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雄安新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雄安新区的建设成就,如智能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深入浅出地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等,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一伟大思想的实践伟力,从而更好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此外,思政课要注重实践教学,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雄安新区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和中小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城市规划展览馆、生态公园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雄安新区的巨大变化和蓬勃发展,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还可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雄安新区的社区建设、环保宣传等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例如,在 2024 年 5 月 9 日,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携手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的 20 万雄安学子同上一堂 “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大思政课主题学习活动,就采取了大中小幼师生一体化研学和实景体验模式,围绕 “科技之城”“生态之城”“法治之城”“人民之城”“红色之城” 等主题,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维度广、立体化的 “沉浸式” 思政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雄安新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和时代脉搏;另一方面,要完善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和教学竞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鼓励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创新和突破。
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思政课肩负着为雄安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和各类教育机构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找准着力点,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让雄安新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点和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