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80892759
18503294829
综合要闻

以革命文物数字赋能,构建雄安 “大思政课” 育人体系

发布时间:2025-01-07 人气:

以革命文物数字赋能,构建雄安 “大思政课” 育人体系

在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浪潮中,“大思政课” 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正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新格局。雄安,这片承载着千年宏图伟业的希望之地,虽以现代城市建设的蓬勃朝气引人注目,却也同样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如何依托雄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借助数字力量赋能,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 “大思政课” 育人体系,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亟待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赋能革命文物:点亮思政教育新灯塔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歌猛进,数字技术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雄安革命文物传承与利用的崭新大门。一方面,精心打造雄安革命文物数字化资源库是首要任务。运用前沿的高清扫描、3D 建模、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对雄安区域内的各类革命文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呈现。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情报信件、解放战争岁月的军功勋章,还是早期革命者的手迹文稿,都在虚拟世界中得以重生,每一处细微的纹理、每一个褪色的字迹,都承载着那段烽火连天却又激情燃烧的历史记忆。

借助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当学生戴上 VR 设备,仿若瞬间穿越时空,置身于雄安军民抗击外敌的热血战场,目睹先辈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身姿;拿起手机开启 AR 扫描功能,对准教材中的雄安革命文物图片,瞬间便能解锁详细的历史资料、珍贵的老兵口述视频,甚至能重现文物制作的工坊场景,感受先辈们的匠心与智慧。这种数字化交互模式,彻底打破了时空的禁锢,让革命文物从冰冷的展柜中 “走出来”,以鲜活的姿态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大激发了他们对思政课的探索热情,为 “大思政课” 的深入开展筑牢根基。

二、深化与革命场馆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大舞台

革命场馆作为革命文物的汇聚之所,是雄安 “大思政课” 实践基地的核心依托。一方面,当地学校、教育机构应与雄安新区内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馆紧密携手,建立常态化、深度化的合作机制。双方共同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融合场馆讲解员的专业知识与学校思政教师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实践教学课程。

另一方面,联合开展文物保护与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历史、触摸文物的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历史、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到雄安革命文物的修复工作坊中,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亲手清洗、修复文物碎片,从文物的沧桑变迁中,感悟先辈们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深厚的历史情怀,让实践教学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暑期研学:开启探寻历史与未来的成长之旅

暑期研学是雄安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的黄金时段,为学生提供了走出书本、亲身体验的宝贵机会。学生们满怀憧憬地奔赴雄安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开启一场深度融合历史与未来的研学之旅。在研学过程中,摒弃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模式,围绕雄安革命文物精心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与启发性的学习任务。

比如,开展 “文物故事汇” 活动,学生分组深入雄安各个革命旧址、展馆,挖掘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探寻文物与当地历史发展、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研学结束后,通过演讲、短剧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同时,安排学生参与雄安新区的城市建设体验活动,了解新区如何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向着未来之城大步迈进,从现代建设成就中领悟先辈们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让暑期研学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 “精神补给站”。

四、现场教学:让文物与历史 “活” 起来

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雄安革命遗址的第一线,具有直击心灵的强大感染力。在雄安某一重要战役遗址前,教师以现场遗留的战壕、弹坑以及陈列的武器等文物为生动教材,深情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学生们亲眼目睹这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文物,亲手触摸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能听到先辈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对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战略智慧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

为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引入情景再现教学法必不可少。邀请专业演员或学生志愿者,在特定文物场景旁,重现雄安革命时期的经典历史片段,如地下党组织秘密集会传递情报、群众踊跃支前运送物资等场景。学生们置身其中,仿若成为历史的亲历者,让思政教育的力量深深扎根于内心深处,化作成长奋进的精神动力。

五、社会实践:践行红色精神的广阔天地

雄安 “大思政课” 育人体系中的社会实践,着重强调将课堂所学、研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组织学生深入雄安新区的乡村、社区,开展红色文化传承现状调研活动,了解当地如何将革命传统与现代发展理念相结合,探索诸如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社区红色教育活动创新模式等实践路径。

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雄安的文化建设与文物保护贡献青春力量。他们可以在革命场馆担任义务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向游客讲述雄安的革命故事;也可以参与设计制作精美的革命文物宣传资料,借助新媒体平台,将雄安的红色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奉献中成长,真正将雄安蕴含的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理论宣讲:传递红色火炬的青春担当

理论宣讲是学生巩固知识、升华思想的关键环节。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雄安红色精神宣讲团,经过系统培训后,他们带着在雄安的所学所感,回到学校、走进社区,分享自己的深刻体悟。

宣讲内容既涵盖对雄安革命文物的深度剖析,又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热点,阐述雄安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例如,从当年雄安人民的团结抗战谈当下青年如何在团队协作中攻坚克难;从先辈们对家园的坚守与建设谈新时代青年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通过青春之声,让雄安红色精神的火种在更广泛的人群中熊熊燃烧。

七、志愿服务:青春奉献,守护红色记忆

志愿服务在雄安 “大思政课” 育人体系中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雄安革命场馆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协助工作人员维持参观秩序、引导游客文明参观,确保场馆的有序运行,为传承红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投身于文物保护公益活动。联合雄安当地的公益组织、环保团体,开展文物清洁、周边环境整治、红色文化生态保护宣传等项目,守护这片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土地的生态环境与历史风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让他们成为雄安红色精神的忠实守护者与坚定践行者。

八、构建全方位育人生态:家校社协同发力

完善雄安革命文物数字赋能的 “大思政课” 育人体系,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全方位协同作战。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充分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将数字技术、实践教学深度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确保学生在 “大思政课” 中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家庭要积极融入其中,家长与孩子一同线上参观雄安的文物展览、分享研学实践的心得感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例如,家庭出游选择雄安,共同感受这片土地的革命底蕴与现代活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各界应给予广泛支持,政府加大对雄安革命文物数字化建设、实践基地打造的资金投入,为 “大思政课” 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媒体利用多种传播平台,宣传雄安红色精神以及学生的实践成果,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 “大思政课” 的良好氛围。

总之,以革命文物数字赋能,构建雄安 “大思政课” 育人体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让青年学子在与雄安革命文物的亲密接触中,汲取奋进力量,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让雄安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在各方协同努力下,这堂 “大思政课” 必将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摇篮,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心怀家国、勇挑重担的栋梁之材。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8503294829

行程咨询

0311-80892759


老师微信
雄安教育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