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思政教育实践新高地
把地图摊开,华北平原上一块被七河环抱的新城轮廓清晰。它叫雄安,却不止于钢筋水泥。有人说这里堆的是楼,我看更像摞起的一本本活教材。思政课,过去常被误读为 “背条文”,如今在这片热土上,被拆解成可触可感的现场。
一条地下管廊,藏着国家意志。讲解员把管线比作血管,学生顺着梯子下探,头顶是光纤,脚下是热力管,左侧是雨水舱,右侧是燃气舱。四舱并行,互不干扰,像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逻辑:系统、协同、安全。思政教师当场抛出问题 ——“如果其中一条管线罢工,城市会怎样?” 孩子们沉默三秒,突然意识到 “安全” 不是口号,而是毫米级的精准。
再拐进启动区,一块裸露的基坑旁立着二维码。扫码,跳出的不是广告,而是 “千年秀林” 的数字孪生模型。树高、冠幅、碳汇量实时更新。教师把屏幕递给学生:“猜猜十年后的固碳量?” 有人报出大胆数字,系统即刻给出误差区间。数据与理想在此握手,思政课不再悬浮。
更出人意料的是一栋未完工的安置房。混凝土墙面留着密密麻麻的测温芯片,像给房子戴了体温计。工程师解释:冬施期间,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 15℃就会报警。学生追问:“报警之后呢?” 回答简短:“停工、覆膜、加温,宁可延误,不抢一时。” 思政教师顺势板书两个字 ——“敬畏”。敬畏科学,敬畏规律,敬畏未来住进来的人。
雄安的课堂没有围墙。白洋淀码头,老船工把渔网晾在船头,讲起 “退渔还湿” 的账本:过去一网三百斤,现在一船三十斤,收入却翻了番。原因?生态补贴加旅游分红。数字对比写在黑板上,学生自己算出 “绿水青山 = 金山银山” 的方程式。
夜晚,启动区指挥部灯火通明。一块大屏滚动显示当日用工量:钢筋工、塔吊司机、灌浆工…… 籍贯栏里,河北、河南、四川、贵州密密麻麻。思政教师让学生找自己的家乡,再算一笔账:一名焊工月薪过万,寄回家八千元,相当于老家六亩玉米的年收入。孩子们忽然明白,大国工程不是冷冰冰的 GDP,而是千万个家庭的餐桌温度。
雄安的思政教育拒绝宏大叙事,却处处见宏大。它把 “人民城市人民建” 翻译成焊花四溅的火星,翻译成管廊里滴答的水声,翻译成老船工皱纹里的笑意。学生在这里学到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提问的勇气:为什么一条管线要留检修口?为什么一棵树要编上电子身份证?为什么一面墙要植入芯片?每一个追问,都在拆解 “中国式现代化” 的密码。
有人担心,如此碎片化的现场会不会让理论失焦?雄安用一张 “课程图谱” 回应:地下管廊对应总体国家安全观,千年秀林对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安置房测温对应以人民为中心。图谱像一张隐形网,把散落四处的现场串成体系。学生白天在工地数钢筋,晚上回到教室,用同一把尺子丈量 “国家” 二字的分量。
走出雄安,孩子们带回的不是纪念品,而是一套新的认知坐标:原来思政课可以闻到水泥味,可以听到焊枪声,可以摸到树皮的裂纹。他们开始习惯把 “大词” 翻译成日常:把 “高质量发展” 翻译成不渗水的地下室,把 “共同富裕” 翻译成老船工涨红的脸。
雄安新区的楼还在长,课还没完。思政教育实践新高地,不在规划图里,而在每一次追问、每一次沉默、每一次恍然大悟的瞬间。当学生把安全帽还回岗亭,他们头顶的天空,已经悄悄换了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