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80892759
18503294829
综合要闻

雄安红色教育:思政教师成长的摇篮

发布时间:2025-09-05 人气:


  把地图摊开,雄安新区的轮廓像一枚刚刚打磨好的印章,落在华北平原。很多人只看见高楼与工地,我却看见一条暗红色的脉络,在泥土与钢筋之间跳动 —— 那是红色教育的血液,正悄悄灌进每一位思政教师的脉搏。

  你或许疑惑:红色教育不就是几堂课、几场报告?错了。雄安的红色教育是一场 “反向生长” 的实验:让教师先成为学生,再成为引路人。这里的纪念馆不是陈列室,而是解剖台;文物不是展品,而是手术刀。思政教师走进去,先把自己的认知剖开,再缝合新的价值肌理。

  我跟踪过一位青年教师的笔记。他在白洋淀畔的旧炮台旁写下:“敌人炮口对准的不仅是城墙,还有我们的思维惰性。” 三个月后,他把这段体验压缩成十分钟的课堂开场,学生沉默的时间比以往多出一倍。沉默不是冷场,是思想在翻土。

  雄安的教研活动也怪。没有 PPT,没有流程表,组织者只发一张 1939 年的手绘地图,让教师们自己找 “失联的交通站”。有人跑错方向,有人争论坐标,最后集体在芦苇荡边发现一块被水淹了一半的石碑。碑文模糊,却让他们回到办公室后,把 “群众路线” 四个字讲得比任何教材都鲜活。

  更隐秘的升级发生在夜里。教师宿舍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不是为了备课,而是为了 “对表”—— 和 80 年前的地下党员对表。他们读《冀中一日》,把其中一段 “如何说服中间派” 的战术拆成五步,再套用到明天要开的家长会。红色教育在这里不是怀旧,而是战术演练。

024330c5-8fc1-4b0a-bef9-ed3c88865d66.png

  有人问我:这种成长会不会太苦?我反问:你见过哪株稻穗在灌浆时不弯腰?雄安的红色教育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提供一面镜子,让教师看见自己的精神海拔。镜子里的皱纹、迟疑、亢奋,都是成长的刻度。

  离开雄安那天,我在站台上又遇到那位青年教师。他手里攥着一张车票,也攥着一张被折成方块的旧报纸 ——1942 年的《晋察冀日报》。他说:“我得把它带回学校,下一节课讲‘为什么纸张比子弹更持久’。” 列车启动,他的背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条刚刚被点燃的引线。

  红色教育在雄安,从来不是纪念碑,而是起跑线。思政教师在这里完成的,是一场从 “讲红色” 到 “是红色” 的蜕变。他们带着泥土味的思考回到各自讲台,把一座城市的记忆,拆成无数颗种子,撒进更多年轻的心田。

  种子不会说话,但会发芽。




课程咨询
老师在线

课程咨询

18503294829

行程咨询

0311-80892759


老师微信
雄安教育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