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赋能雄安干部培训 3 大突破
西柏坡的清晨,薄雾贴着岗南水库,像一张未干的宣纸。七十多年前,一支队伍从这里出发,把 “两个务必” 刻进共和国的年轮。今天,雄安新区的年轻干部站在这片土地,手机导航提示 “前方两公里到达中共中央旧址”,他们忽然意识到,历史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脚下仍在发烫的温度。
把课堂搬进旧址,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让精神长出牙齿,咬住现实难题。雄安干部学院把 “赶考” 二字拆成十道关卡:拆迁谈判、生态补偿、智慧交通、社区共治…… 每一关都配一张 1949 年的老照片,学员必须在 48 小时内用西柏坡精神给出方案。有人把 “谦虚谨慎” 翻译成 “先听群众骂完再开口”,有人把 “艰苦奋斗” 换算成 “用旧模板搭出临时指挥部”。分数不打在卷面,打在群众表情里。
沙盘推演时,最安静的是 “纪律红线” 模块。教员不讲课,只放一段修复后的影像:七届二中全会会场,代表们棉衣袖口磨得发亮,却没人伸手向公家多领一寸布。镜头定格,学员手里的激光笔突然烫手 —— 他们刚刚在电子屏上划走了一笔 “可节省的绿化预算”。沉默持续三分钟,系统自动推送一条提示:“请重新评估廉洁风险。”
夜间研讨没有 PPT,只有一圈马灯和一张华北地图。教员的问题像石子:“如果明天洪水漫过白洋淀,你第一个电话打给谁?” 答案五花八门,直到有人轻声说:“打给 1947 年的自己,问问什么叫‘依靠人民’。” 这句话被记录在次日简报首页,旁边附一行小字:西柏坡精神不是答案,是提问方式。
结业考核不在礼堂,而在雄安站候车厅。学员随机采访旅客:“您觉得新区干部最该保留哪种品质?” 一位抱孩子的母亲回答:“别把我们当数字。” 这句话被刻成铜字,嵌进学院大门。下次开班,新生踩过门槛,会先读到这句滚烫的提醒。
有人质疑:精神培训会不会沦为打卡?数据给出回应 ——2024 年新区信访量同比下降 37%,群众满意度上升 21 个百分点(来源:雄安管委会季度通报)。数字背后,是干部们把 “两个务必” 写进了项目清单:拆迁先拆自己办公室的围墙,招商先招被征地农民做股东。
西柏坡精神从来不是陈列品,它像滹沱河的冰,表面静止,底下暗流汹涌。雄安要做的,是让这股暗流涌进每一条街道、每一道审批流程。当年轻干部再次站在旧址前,他们不再拍照,而是低头系紧鞋带 —— 准备下一次 “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