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雄安行:初心绽放之旅
当火车缓缓驶入白洋淀站,车窗外那密密麻麻的塔吊群,宛如一片钢铁森林,硬生生地刺破了清晨的薄雾。雄安新区,这座肩负着千年大计使命的未来之城,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生长着呢。
来自五湖四海的思政教师们纷纷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可不是来走马观花看风景的,而是在苦苦追寻一个答案:在这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丛林之外,教育的那份纯真初心,又该安放在何处?
在雄安新区的启动区建设工地上,一位三十多岁的项目总工,一边指着图纸一边说道:“我们这可不是简单地盖房子,而是在精心浇筑这座城市乃至这个时代的未来啊。”这话一下子就把同行的李老师给愣住了,她猛地意识到,思政课教师不也正是某种意义上的建设者吗?只不过,他们所浇筑的,是学生们的思想根基罢了。雄安的建设者们用混凝土一点点勾勒出城市的轮廓,教师们则用真理之光,一点一滴地塑造着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呢。
来到容东片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大厅里一面电子屏格外引人注目,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居民的各种诉求。就在这儿,有位老人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犯了难,社区工作人员竟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了整整十七次。这个小细节,被眼尖的王老师一下子捕捉到了,记在了笔记本上,旁边还工工整整地写着一句话:“教育,难道不也需要这般耐心吗?”雄安的基层工作者们,正用这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真谛,而这,不正是思政课上最鲜活、最动人的教材吗?
登上白洋淀的游船,当地渔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了生态治理带来的巨大变化。谁能想到,仅仅十年光景,曾经泛着白色泡沫的湖水,如今清澈得能一眼望见水草摇曳生姿。就在这个真实得触手可及的场景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变得如此具体而直观。张老师当即下定决心,一回到学校,就把自己这趟所见所闻,统统编进生态文明专题课程里去。
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规划沙盘前,讲解员随口提到了一个数据:这儿每平方米地下,足足埋着 38 个传感器。一位好奇的教师忍不住追问:“那我们的思政课,是不是也该装上这样的‘传感器’,好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呢?”此话一出,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可笑过之后,留下的却是久久的沉思。技术手段能精准监测建筑的沉降情况,而学生思想上万一出现“沉降”,我们又该如何精准地去把握、去引导呢?
返程前的座谈会上,一位教师推心置腹地说:“只有亲眼见过建设者手上那厚厚的老茧,你才能真正懂得奋斗的分量;只有亲耳听过搬迁群众那些质朴又动人的故事,你才能明白奉献的真谛。”这五天四夜的实地走访,就像给抽象的理论插上了翅膀,让它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当返程的高铁渐渐驶离站台,不少教师的笔记本早已被写得密密麻麻,但比起这些文字记录,更深深的印记,其实早已悄然烙印在了他们的心底。
如今,在雄安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塔吊依旧不知疲倦地旋转着,道路还在不断地向远方延伸。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之旅,也理应像这些建设场景一样,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城市建设总归会有竣工的一天,而塑造灵魂、培育心灵的这项伟大工程,却永远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