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红色记忆:3招激活革命历史培训新动能
雄安红色记忆:解锁革命历史培训新活力
咱都知道雄安新区建设肩负新时代重任,这片土地沉淀的革命历史资源,堪称党建培训的 “宝藏”。可问题来了,怎么把它们的价值挖到最大?咱得好好琢磨琢磨。
雄安本地的革命遗址,那可都是 “活教材”。像冉庄地道战遗址、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这些地方,承载着先辈热血岁月。让干部们身临其境去参观,站在先辈战斗过的土地上,感受当年战火纷飞,这代入感一下就上来了,比干巴巴讲课强多了。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历史瞬间 “活” 起来,让干部们真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光靠遗址还不够,历史资料也得玩出新花样。单纯的文字记录,跟念经似的,谁爱听啊!要是把历史事件编成情景剧,让干部们自己上阵演角色,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想象一下,在舞台上还原一场激烈的战斗场景,大家为了胜利拼尽全力,这种参与感带来的冲击,比看十本书都强。这种方式一下子就打破了传统说教的沉闷,让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培训内容更得跟上时代步伐。传承革命精神,可不是机械地照搬老一套。得结合当下工作实际,引导干部们思考: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咱怎么才能守好初心、担好使命?只有把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让干部们在熟悉的情境里找到共鸣,这培训才算真正走进了心里。
不过呢,一次两次活动,热度很容易就过去。这时候,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是能把革命历史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定期组织专题研讨,让干部们坐下来聊聊心得,那效果肯定不一样。就像滚雪球一样,大家的思想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升华,学习成果也能稳稳地巩固下来。
再看看师资队伍,这可是培训质量的 “命根子”。讲解人员要是自己都稀里糊涂的,怎么能把历史讲明白?所以,培养一批对当地革命历史了如指掌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把准确的历史信息传递出去,还能引导大家往深里想、往实里走。
评估体系也不能马虎。培训不能走过场,得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实实在在地看看干部们学到了啥,哪些地方还有欠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这些接地气的方式,把问题挖出来,再针对性地改进,这样才能让培训一路向好。
说到资源整合,靠单打独斗可不成。好几个部门握指成拳,协同合作,把各方资源都盘活起来,那效率和质量可就不是一点半点的提升了。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享资源,这才能把培训这台戏唱得有声有色。
创新嘛,永远是培训的 “活力源泉”。时代在变,培训方式也得跟着变。咱可以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给培训添点 “科技味儿”,让干部们眼前一亮。但记住,创新不能跑偏,再花哨的手段也得围绕内容转,不然就是 “丢了西瓜捡芝麻”。
雄安革命历史资源开发,说到底是个复杂的大工程。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有蓝图,再一砖一瓦地垒起来。只有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才能让红色基因稳稳地传承下去,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让咱的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初心,鼓足干劲,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展身手,续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