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雄安革命传统融入基层党建创新工作
白洋淀的芦苇荡曾见证雁翎队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恰是当前基层党建亟需的品质。当标准化流程遭遇千差万别的社区实际,革命传统中"水无常形"的哲学给出了答案。
在容城县特别支部旧址的斑驳墙面上,仍能感受到1925年共产党员"丹心照千古"的坚定。这种精神内核正是破解当下部分党员理想信念淡化的密钥。通过重走红色交通线、复原地下党联络暗号等沉浸式教育,抽象的理论学习变得可触可感。
雁翎队员用冰刀自制"土坦克"的创举,揭示了资源约束下的创新之道。某社区党支部受此启发,将废弃核酸亭改造为"红色驿站",既解决活动场地短缺,又保留特殊时期集体记忆。这种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方法论层面的启迪。
革命者孙奇逢营救左光斗时"百死而不辞"的担当,为推诿扯皮现象开出药方。某街道设立"党员尖刀班",对标雁翎队"三分钟集合"标准处置突发事件,将历史精神转化为响应速度的量化指标。
白洋淀"荷叶理论"更有深意——看似独立的村落通过水下根茎相连。某开发区借鉴此法,组建跨企业党建联盟,共享培训资源达23类,印证了革命年代"星火燎原"的组织智慧。
这些实践打破将传统教育等同于参观纪念馆的思维定式。当雁翎队的战术分析会进化为现代社区的"诸葛会",当容城三贤的家书成为民主生活会对照材料,历史与当下才真正完成能量交换。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不能背离精神本源。某村将红色故事改编成说唱引发争议的案例表明,形式创新需守住"敬重"底线。真正的传承应如白洋淀水脉,表面波澜不惊,地下暗流涌动。
在雄安新区某建设工地,临时党支部用"芦苇韧性"比喻攻坚精神,用"夯土成墙"诠释团队协作。这种将地理特质转化为精神符号的做法,实现了从地域文化到组织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回望雁翎队纪念馆里泛黄的作战地图,线条勾勒的不仅是淀区水道,更是灵活机动的思维图谱。当代党建需要的不是复刻地图,而是掌握这种因地制宜绘制新图的底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