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淬炼思政之魂:政法教师6天沉浸式研修实录,解锁生态文明教育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7-19
三代人铸就绿色丰碑 政法教师踏寻塞罕坝精神密码
7月,河北某政法职业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为期6天的实践研修。本次培训以"沉浸式教育+多维度体验"为特色,通过专题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度解码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涵。
【开篇仪式:国歌声中启征程】
研修首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拉开序幕。授旗仪式后,专题课程《塞罕坝精神》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荒原变林海"重要论述,为后续实地研学奠定理论基础。
【核心教学:四维解码精神谱系】
创业史诗
在塞罕坝展览馆,通过林场建设时期的风镐、油锯等实物展品,再现了第一代务林人"啃窝头、喝雪水"的奋斗场景。"这里每棵落叶松的年轮里,都刻着‘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
生态样板
月亮山望海楼的森林防火监测体系、神龙潭的湖林共生景观,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瞭望员‘15分钟一巡视’的坚守,正是最鲜活的课程案例。"
文化传承
在御道口牧场,学员们沿着清代皇家猎苑遗址,对比历史文献与现地景观,理解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辩证关系。滦河源头的湿地修复工程,则成为"流域综合治理"教学范例。
红色基因
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抗日斗争史实与王尚海"一生只做一件事"的造林事迹相互映照,构建起"革命精神—生态报国"的教学逻辑链。
【创新实践:思政课堂的二次创业】
结业前,教师们在大贵口村研讨"乡村振兴+课程思政"融合方案。"要把塞罕塔的‘地球卫士’案例、亮兵台的百万亩林海实景转化为教学资源库,开发《生态文明导论》虚拟仿真课程。"